斜頸症通常是因頸部肌肉:「胸鎖乳突肌」纖維化與攣縮而造成頸部斜向一側。少數是骨骼、神經、頸部軟組織發炎(例如淋巴腺炎)或視力異常造成的。另外,嬰兒期通常頸部有硬塊(66%),大小約1-3公分 。年齡較大兒童則頸部為一條很緊的筋。臉部可能左右不對稱。臉部及頭型可能左右不對稱。患者在外觀上頭頸部易傾向患側並轉向健側,向對側伸展困難。
斜頸症的原因
胸鎖乳突肌硬化原因不明,可能與肌肉缺血(動脈或靜脈栓塞)、肌肉受傷有關,但與生產過程無明確關聯,斜頸症的胎兒會因胎位不正而需剖腹產。
診斷及檢查
除了上述臨床症狀諸如頭頸歪斜及理學檢查外,超音波,電腦素描及核磁共振等皆可幫助診斷。其中超音波更有快速、方便、無痛、安全、價廉、不用麻醉、及無放射性等諸多優點。尤有甚者,可區分為四種類型,以提供後續治療及預後評估的參考。
第一型:假性腫塊,可在超音波下評估其腫塊的大小
第二型:瀰漫性纖維化併有正常肌肉組織
第三型:完全瀰漫性纖維化
第四型:索狀纖維化
醫生會依類型不同訂定治療計劃,通常第三型、第四型斜頸可能需要開刀;對於第一型及第二型斜頸,物理治療通常有良好療效,每三個月至半年以超音波追蹤其纖維化腫塊是否散開、變小或是轉型。
治療原則
一般而而言,年齡小(一歲以下),臉部沒有不對稱,肌肉不太緊的患者可先試物理治療。年齡大,臉部已經不對稱,肌肉很緊的患者應手術。物理治療無效也應手術。手術後頸部大多恢復正常運動,越早手術效果越好。少數病人會復發。
物理治療的方法大致上包括。
(1)局部熱敷:使肌肉放鬆,
(2)按摩:在攣縮的肌肉上來回或環繞式地按摩,
(3)必要時可加上超音波治療,
(4)被動伸展運動:若是右邊的胸鎖乳突肌攣縮則於按摩後固定幼兒右肩將幼兒的頭部側彎向左邊,讓左耳靠近左肩,再將臉轉向右側使下巴靠近右肩,再將頭向後伸展(如下圖),
(5)主動運動:利用玩具或食物吸引患童,使頭部轉向患側,
(6) 姿勢的調整:不論或抱、或餵奶、或俯臥,都儘量讓頭部能轉向患側。以下是一此父母為病童進行的拉筋運動(只作一般參考)。
手術治療
若患童在物理治療六個月或更久的時間之後仍未改善,或年紀已超過一歲,則可考慮手術,但手術後除了穿戴頸部固定支架外,術後二週內必需開始做物理治療以持續二至三個月,睡覺時仍保持伏臥臉朝向患側,早期開刀斜頸現象約在術後一年內消失。
治療效果
一般物理治療約有九成可達到滿意的效果,較嚴重需接受手術者,亦有八、九成可達理想的結果。需強調的一點是:預後的好壞,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接受治療的早晚,三至六個月的小孩大概接受保守治療,以後需手術的機會較低,六至十八個月大才接受保守治療,則以後需手術的機率較高,就連開刀的預後亦是越晚越差。也就是說,要儘早發現,儘早治療。否則,臉部將會出現不對稱,明顯而且是永久的,其他肌肉及骨骼、視力也會可能受影響 物理治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